虽然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无知更是一种力量。
2001年的 “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颁给了来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为他们的一篇报告,报告所写的内容被称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这种心理效应: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达克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认识不足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察觉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Kruger和Dunning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4.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西方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达克效应,这与我国谚语“无知者无畏”不谋而合。因为认知不足而出现的盲目自信,相反,越是聪明、有知识的人越容易自我怀疑。聪明人会更容易认识到每个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是会犯错误的。他们明白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信息,想不到的情况。所以他们做决定更会留有余地,更会聆听别人的想法。一个开放的思维(open-mind) 也正是聪明的标志之一。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自称自己无知而著名。当被通神灵的先知告知,老苏他正是最聪明的人后,苏格拉底非常不解。于是他走访雅典各路名流,包括政客、诗人、公知等等。后来发现先知的话是对的。这些名流们跟苏格拉底一样无知。但老苏至少还有自知之明,承认自己的无知。而所谓的名流们连这一点也做不到。矬子里拔将军,老苏自然也就成为最聪明的人了。
无知人无畏,本来也没什么。但是要命的是,他们的无畏给别人造成一个错误印象。让别人觉得这些无知的人似乎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美国,科学家们不常见能够竞选成为官员。因为科学家们说话比较客观,经常留有余地,不能够给选民们所希望听到的掷地有声的保证。相比之下,选民更倾向于那些自信心爆棚的职业政客。
Gustave le Bon 的书《乌合之众》上提到,往往是极端性人格障碍的人能够成为领导。这些人的字典里,自我错误,自我怀疑,是没有的词汇。他们这种扭曲,但是强大的自信投射出来,能够影响,吸引,团结周围的人。听着有点耳熟?这就是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乔布斯的巨大说服力,还有他个人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他毫不犹豫的坚信自己的绝对正确。 但乔布斯与其他极端性人格的患者有一个不同:老乔的确往往是正确,有远见的。所以他吸引了一批人跟他干,最后取得了成功。但大多数患者,很遗憾的,有的仅仅是乔布斯极度的自信,而没有乔布斯的才华。半个乔布斯不意味着乔布斯一半的成就。半个乔布斯带来的只是失败和浪费,乔布斯的故事所毁掉的创业公司远多于它造就的创业公司。突然之间,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有了乔布斯那样的才华,并且有了乔布斯那样的偏执。
“现代世界的愚蠢是自信满满的,而聪明的人充满疑问”——贝特朗·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