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章 >> 正文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日期:2018/3/19 23:38:18  来源:  浏览量:60

 

在某公司上班的白领陆小姐,看到自己小姐妹有一件非常好看的毛衣外套后,突然之间对织毛衣兴趣倍增,她以最快的速度到商场买来各式各样的毛线,又到新华书店找来了一大堆早已少有人问津的编织书,认认真真地学了起来。一边看书,一边织,其乐无穷。最后发展到朋友的聚会不肯去,公司开会也迟到,只要一有空,想到的就是编织毛衣,一回到家就是坐在房间重复着枯燥的编织,大有茶饭不思、非在最短时间内把它编织完成之势。有时甚至在接待客户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说到毛衣编织上去,弄得客户莫名其妙。对于客户们的不解和领导的批评,她也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一门心思扑在毛衣编织上,如果中间有其他事情打断了编织毛衣,她会利用每一个机会给予补上。她那对毛衣编织如痴如醉的行为弄得她的小姐妹大惑不解:离穿毛衣的季节还远着呢,用得着这么分秒必争吗?

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陆小姐的行为,那就是蔡格尼克效应。这个现象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Zeigarnik)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1927年,他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要求一些参加实验的人去完成20件指定的工作,其中半数工作最终允许其完成,而另一半的工作则中途人为地加以阻止,使其无法完成。当这些人完成实验任务后,要求他们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回忆。实验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对未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对以完成工作的回忆,前者的回忆量几乎是后者的两倍。其结论是: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想要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完成欲”没有得到满足,便会对此留下深刻印象使人念念不忘。

我们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测试一下自己,在纸上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然后你再看它一眼。这时,你自然而然就会有在缺口上补上一笔把圆画完成的欲望。如果没有把它补上去,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惦记着它。这是因为人们一旦完成了某项工作或者解决了某个问题,就会因为完成而松懈,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去,而对尚未完成的工作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完成或解决的欲望就一直潜藏在大脑里。

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说,做事情的时候都有一定的完成工作的内驱力,倾向于完成这件事情。无论是一个摆在眼前的小任务,或者是接着要做的一件大事情,蔡格尼克效应都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蔡格尼克效应把握不好就容易走极端。要么是驱动力过强,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就不罢手;要么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情都拖沓啰嗦,永远也完成不了一件事情。对于这两个极端,都需要在心理上给予调适。

如果你经常处于蔡格尼克效应过强的一端,那么很有可能你是一个工作狂。这样的人通常性格也比较偏执、自主、坚定,为了完成任务生活一定非常紧张,兴趣也相对狭窄、单一。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不妨试着缓和一下过强的蔡尼戈效应,周末结伴出游,和家人、朋友多多沟通交流,享受人生的乐趣。

如果经常处于蔡格尼克效应过弱的一端,你一定时常做事半途而废,不会把一件事情完全搞定之后再转移兴趣目标。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也许只是因为害怕失败。你永远不想把一件任务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评;同样,只愿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样就可不必到社会上去工作;也可能由于你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于是害怕,而且避免成功。当你知道了自己为何不能有始有终的一些原因后,不妨再来听听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建议:

首先,在看事物时要学会自我判断,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去做,那么就要学会勇敢地放弃。

其次,给自己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情以及所需花费的时间写出来,努力培养出一种较切合实际的意识,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如果有件任务必须在12月1日完成,那就预订在11月25日结束。这对“蔡格尼克效应”过弱者是一个很好的建议。

最后,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是的,要不要继续看下去?这样,对蔡格尼克效应过强者有一个很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将过强的内驱力减弱,可以使人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在工作方面,不做完不罢休的人可能是个工作狂。如果把这种态度缓和一下,不仅使你能在周末离开办公室,你还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狂带来的问题: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不能应付紧张等等。

对于某些事,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非做完不可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面临着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险。兴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内驱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行为。

核发:admin 收藏本页